在开元镇东忽村,有一个传为佳话的和美家庭,一家人一个屋檐下生活,多少年来,从未红过脸、吵过架,亲人们在平凡生活中的点滴真情,筑起充满爱的和美之家,传递着孝老爱亲、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的中华传统美德。这就是东忽村王夫现老人三代同堂的14口之家。
来到东忽村村民王夫现老人家里,他正在跟东忽村党支部书记尚振英聊着家常,回忆着过去,感慨着如今的幸福生活。“过去穷,吃不上喝不上的。现在生活越过越好。孩子们盖了新房给我们享福,这日子多幸福。”
今年77岁的王夫现老人,与妻子代胜芬育有3个儿子。过去,东忽村不算富裕,家家户户为了维持生计劳碌奔波,王夫现也琢磨着谋生的出路。为把3个儿子拉扯大,他专门到曲阳县城学习木工,掌握了一技之长。后来,赶上改革开放,开始有机会到陕西、山东等地打工赚钱。
“上个世纪80年代,干木工活儿,一天能挣8块。”王夫现回忆说,因为孩子多,挣得钱勉强能维持家用。由于当时孩子尚小,妻子代胜芬一个人照顾3个孩子也需要帮忙。考虑到家庭的实际情况,王夫现放弃了在外打工的机会,回到了家中。王夫现开始在村子和周边县城,接一些木工活维持生活开销,日子也还算过得去。
说起木工活,街坊四邻都知道王夫现很拿手。谁家要是有一些做不来的木工小零活,大家总能第一时间想到他。“都是街坊四邻,乡里乡亲的,能帮点咱就帮点,也累不着。”王夫现说。
大到外出务工为人处事,小到家庭生活细节,在夫妻二人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下的3个孩子,非常善解人意,也深知老人养育他们的不容易。迫于当时的生活压力,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3个儿子踏上了“组团”外出务工之路。
和谐的家庭,彼此之间总少不了相互牵挂和照应。每次外出前,王夫现都要嘱咐3个孩子,“出去一定要跟人家好好干,不要跟人家闹矛盾,干好自己的事。”朴实的话语,殷切的嘱托,让3个孩子始终铭记于心。
“他们一块出去打工,相互之间有个照应,俺们老俩也省心。这3个孩子挺知道心疼人的,不管多晚务工回来,一到家总是先问我妈呢?我妈呢?把挣回来的钱第一时间交给他爸管,然后统一管理使用。”代胜芬说。
务工挣来的钱上交给父亲这件事,早已在兄弟3人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和习惯,从来没有怨言。为了把家里的日子过好,大家心往一处想,和平相处,妯娌之间相处得十分融洽,温馨和睦,如同亲姐妹一般。在钱财的管理上,3个儿媳妇从来没有因为钱要上交给公公这件事发生过任何意见。“有老人给我们保管,我们很放心,这么多年,也形成习惯了。”儿媳妇们一致表示。
一年又一年,3个儿子各家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妻子代胜芬帮着儿媳妇们一起照顾着,婆婆媳妇之间,和和睦睦,也从来没有闹过什么矛盾。“这孩子们都挺不容易的,挺心疼他们,我作为长辈,能帮他们一点是一点,能多担待一分是一分,这关系都是相互的。”代胜芬感慨道。
婆婆心疼儿媳妇、儿媳妇们理解婆婆,3个儿媳妇,跟老人也从来没有红过脸、抬过杠。“家里有啥事都是谁说的正确,就按谁说的来。只要老人身体一直好,健健康康的,结结实实的,俺们出去干活也放心。”小儿子王会龙说道。
在王夫现和妻子代胜芬的言传身教和日常为人处事的潜移默化之中,一家人日子过得和和美美、蒸蒸日上,现如今已是三代同堂的14口之家。前不久,兄弟3人,还在自家原有平房的基础上,重新翻建,盖起了独门独院的二层小楼,房子盖得很是漂亮,老人王夫现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村里街坊四邻看着也满是羡慕。
“人生在世,吃亏是福,心要放宽,在大小事上,不要斤斤计较,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要好好珍惜。”王夫现老人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