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西城乡南疃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厨房里。案板上,新鲜的蔬菜码得整整齐齐,一口大铁锅冒着热气,今年65岁的韩玉欣正系着围裙,熟练地切着菜。作为村“两委”干部,她分管妇联、民政工作。在做好分管工作的同时,在互助养老幸福院义务帮厨,是她雷打不动的日常。
“我们这儿都是七十多、八十多岁的老人,有的儿女不在身边,还有两个残障人士,能让他们吃上口热乎饭,我心里也踏实。”韩玉欣说着话,手上的工作没停,麻利地包着包子,额角沁出汗珠。
每天来互助养老幸福院吃饭的老人有十来个,谁爱吃软饭、谁忌辛辣、谁血糖高,韩玉欣都记在心里。每天早上7点到岗,买菜、洗菜、做饭,一直忙到中午12点,直到老人们吃上饭,她才顾得上自己吃两口。
今年79岁的李建荣和老伴李平均是失独老人,家里仅有的一亩多地流转出去后,两位老人的生活虽不拮据,但因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韩玉欣了解情况后,就邀请两位老人去互助养老幸福院吃饭,解决他们的做饭难题。
“家里就我们老俩,老伴儿身体不好,每天中午我骑着电三轮拉着他过来吃饭,玉欣每天变着花样给我们做,我们能吃上现成的热乎饭,都得感激玉欣呀!”李建荣说。
除了照料老人,韩玉欣还常把村里的留守儿童叫来互助养老幸福院“搭伙”。村里不少年轻人外出务工,孩子们放学后常常没人管饭,韩玉欣便在做饭时多蒸一锅米饭,炒个孩子们爱吃的西红柿鸡蛋,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
当被问起为何要在繁忙的村务工作之外额外承担这份义务活时,韩玉欣擦了擦手,指着墙上“一老一小”工作宣传栏笑道:“咱基层干部不就是干这些的吗?政策写在纸上是字,落到实处才暖人心。老人们的笑脸、孩子们的笑声,就是最实在的‘成绩单’。”
午饭时间,老人和孩子们围坐桌前,韩玉欣端上热气腾腾的大包子。老人们招呼玉欣一块儿吃,而她却摆摆手,又走到厨房接着收拾去了。
幸福院内,一个个皮薄馅儿大的包子蒸腾着烟火气,也传递着最质朴的温暖。正如韩玉欣说的:“日子是熬出来的,温暖是攒出来的。我多做一点儿,村里的‘一老一小’就多一份依靠。只要他们需要,这灶台边的活儿,我就会一直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