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文化>>

在中山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

时间:2015-01-21 11:42:09  来源: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
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山文化这个议题。
定州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悠久,用“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八个字来形容定州,我觉得是非常合适的。曾经存在于此地的中山国,也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这样一个国家。由于历史文献的记载不完整,所以,不管是传统史学还是到近代史学当中,关于中山国的研究应当说是留下了不少问题。过去的一些老的大家像顾颉刚先生等,当然在这一问题上都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关于中山国的文物、遗址也有大量的发现。这些文物、遗址的发现使我们对中山国的历史文化比过去要清晰了许多。一直到最近公布的清华写的《系年》当中,也有关于中山的记载,应当说是最新的关于中山的出土文物资料。那么逐渐出现的这样一些新的历史材料,为中山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我想,这个可能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家逐渐重视起来。现在各地新材料的发现很多,所以,我们的学者往往去追逐这些新材料展开研究,对一些过去发现的材料系统性的研究还不够。但是,我想大家逐渐沉静下来以后,会对这些材料进行系统的思考。我想,中国中山文化、中山国的历史学研究,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当中,它的地位和重要性有学者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应当说会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
定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中山文化是最有影响力的资源。刚才赵书记说,燕赵文化也纳入将来我们定州预设的这个论坛的主题。但是我想在燕赵文化当中,是不是以中山文化做为主体,因为燕赵文化的地域是比较广的。今年十月份,我们和邯郸也开了燕赵文化的研讨会。当然,我们以燕赵文化这个大背景没问题,但可能我们以本地的中山文化更为重要。战国时期,中山国被称为千乘之国。但是,它却是一个与齐、楚、燕、韩、赵、魏、秦并称的,或者说能够与他们并列的这样一个国家,曾经在当时的国际政治和地缘政治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从古文献上就可以看出来的。汉代的中山国,是汉代的储候国当中非常有影响的一个诸侯国,它的帝都就在定州。汉代中山国给我们留下很多的历史资料,这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
我们今天的会议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山文化研讨会。我对中山文化有这么两点认识:一个是,首先我们要肯定中山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首先是对什么是传统文化这个概念还是要有一个界定,关于这个文化的概念本身就定义很多,我本人是赞同这样一个观点的:传统文化是不是可以把它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现在关于文化的提法很多,区域文化、商业文化、旅游文化等等,但是它总体上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层面是分不开的,从这三个层面来说,中山文化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内容。中山的物质文化随着考古的发现,从战国到秦汉,这个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然物质文化没有什么精华和糟粕之分,所有的物质文化我们都要全盘继承,我们的后人都是在前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的基础之上向前发展,这个是没有疑问的。精神文化,中山的精神文化是什么,首先中山它的存在二百年,二百年多一点的历史本身就是中山文化精神的一个体现。当时中山国的周边都是大国、强国,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当中,中山能够延续二百多年很不容易,它没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支撑是不大可能的。在那样险恶的一种政治环境当中它是不能发生的。那么在精神文化的其它层面,我们从现在发现的中山文化的一些遗址当中、一些文物当中可以看到它重儒学的这样一个历史传统,注意,它很早就对儒学经典很熟悉。当然有的史书也把这个归结为中山灭亡的一个原因。从精神文化层面,中山文化当中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制度文化我没有研究,我也没有看到相关中山制度文化有哪些内容,这个可以再进一步研讨。中山它之所以立国二百多年这与它的制度建设肯定是有关系的,仅仅是靠一种精神文化是说明不了这样一个事情的。我想从这三个层面来说是足以构成中山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山文化也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天成的历史过程的一个范例或者是一个见证。这个话怎么提,怎么归纳,我也没有考虑很全面。但是中山族属的问题和鲜虞的关系现在全世界争论还有很多。我想如果将来能够确证它的来源与敌人,那么从鲜虞到中山,到游牧战国七雄,最终融入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汉当中。这个历史过程,中山的这个历史演变正是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这样一个历史阶段。所以,解剖中山文化应当说就具有了更加特殊的意义,说明我们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个很好的范例。即使我们现在还不能确认中山起源于它的初属问题,但是最起码我们可以从某一个方面,我们可以从源于鲜虞到中山,这个大多数的学者这个看法还是认为它的出处属于狄的。
今天出现各地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和珍惜的现象,我认为有两种原因,一个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它的魅力所在,说明我们文化的传承不管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经过任何的艰难曲折和困苦它的魅力总是不断地被发掘被发现被挖掘。我们历史上中华文化流传也遇到过很多曲折,曾经受到过来自于各方面的挑战,文化的发展也曾经受到过冲击,但是我们从中国文化大的发展趋势看它没有中断。那么第二个就是我们现在的需要,我们现在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和需要,说实话和以前刚改革开放之初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个时候可能还有一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但是今天是完全不一样。从中央到地方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是一种非常真诚的渴望,是各地把本地的地域文化视为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需要从地域文化从中华传统文化去挖掘它的内涵。我想我们中国有大传统和小传统,我们从大的史书上面二十四史上面看不到很多的细节的地方文化的东西,但是我们每一个地方又有每一个地方为本地所认同的这样一个文化。过去我说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要并重,你说三皇五帝,学者说不认,说没有。但是我们老百姓说有,学者的认同和我们地方的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要并重,不能够因为学者在某一方面可能还有疑问就彻底否认掉,这个我认为也没有必要,通过对小范畴的认识也有助于对大范畴的认识。
习总书记对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性非常重视。从2011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学校的省部级干部秋季开学典礼上,他的报告就是领导干部要多点意识。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几乎构成了一个系统的这样一个看法。比如说他在2014年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上讲,他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传统文化要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理解,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对传统文化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弃之。我想,这一系列的讲话精神,都与我们这次研讨会的召开的精神是完全符合的。刚才,我非常赞同赵书记的一句话,就是说我们今天不是以儒学治国,我们今天仍然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来指导我们今天的成功。我们今天研究传统文化不是说拿儒学来指导我们,这个是不对的,是错误的。这些年以来,我们历史所还有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的学者,除了做学问以外,也利用自身的知识给我们地方文化建设做了不少的工作。而且我们特别对地方政府对地域文化的重视很感动,每走到一个地方,听到他们对本地的历史文化如数家珍,对如何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服务于本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有着自己非常深刻的见解。(周永赵培整理)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