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文化>>

回车巷的故事

时间:2013-08-02 10:50:38  来源:  作者:

河北省邯郸著名旅游景点丛台,是赵国赵武灵王所建,在丛台南门一侧有幅《负荆请罪》的壁画。丛台西南的城内街南关,有一条小巷,巷口街西砖墙上立着一个双层碑亭。上层横刻着前河北省长李尔重题的“回车巷”三个大字,下层是书法家李守城所书碑文。
“回车巷”是怎么回事?这里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战国的时候,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经常发生争夺霸权的战争。地处陕西一带的秦国,经过变法,逐渐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它恃强凌弱,想统一天下,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多次派兵攻打赵国。赵国名将廉颇,勇猛过人,又富于韬略。由他率兵守边,拼死抵御秦军,使秦国攻赵军队频频受挫,始终攻不破赵国的防线。
秦王虽一时打不败赵国,但亡赵之心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总是寻找攻打赵国的借口。而这时,赵国得到了一块宝石,名叫“和氏璧”,非常珍贵,赵王爱不释手,视为国宝。秦王听说了,就派人带着亲笔信使赵,许以割地十五座城池,换取此宝。赵王对此忧心忡忡,把宝石给秦国吧,怕秦国得宝后又不给城池,白赔了国宝,拒绝秦王要求吧,又怕秦王借此发兵来强夺,给国家造成战祸。为此,他集合满朝文武,商量多次,谁也想不出一个万全之计。赵王正在进退维谷,举棋不定之时,一个姓缪的宦官,向他推荐了一个年轻人,说此人能胜任使秦重任。这个人就是这个宦官的舍人蔺相如。赵王万般无奈之中,只好召见了蔺相如,派他持璧使秦,叮嘱千万别吃了亏。相如使秦后,面见秦王,呈上宝璧,以求割地。然而秦王无信,见璧把玩不止,闭口不提割十五城之事,并把璧交给后妃传看、玩赏。相如见秦王毫无割地之诚意,情急生智,便说此璧有一个小疵,待他指给陛下看清。秦王不知是计,便把璧还给相如,相如得璧,高举起来,大声指斥秦王无信,见利忘义,只想得玉不想割地赔城,并扬言如强夺,他就把璧摔碎,咱谁也别想占有它。秦王无奈,只得让其臣捧出地图,指出割让十五城的位置,以便复得此宝。相如又说:“此璧乃赵之国宝,赵王得时,沐浴斋戒,方得收存。你秦王要想受璧,也必须如此三日,以示重视。”秦王见强求难得,只好答应这个要求,放相如持璧归馆休息,自己沐浴斋戒了三日,才召相如入朝献璧。这时,相如告诉秦王玉璧已派人送还赵国了,他相如情愿受死。秦王想斩了相如也得不到璧,反而伤了秦赵和气,赵发兵攻秦,出师有名,于自己不利,所以就放蔺相如归国。这便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秦王得玉不成,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不久又在渑池开会,约赵王前去。有道是国与国之间“会无好会,宴无善宴”,不赴是胆小,丢面子;赴了受辱同样丢面子。为了壮胆,赵王只得让廉颇布防,作好应急准备,自己便带了胆略过人的蔺相如去渑池赴会。会上,秦王果然无理,要赵王鼓瑟助兴,并让史官记上某年某月某日赵王为秦王鼓瑟,以羞辱赵王。蔺相如见状,为挽回赵国体面,便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取乐。秦王不干,相如则持缶走近秦王,声色俱厉的警告说:“三步之内这缶就是武器,你不击缶,我就用缶砸死你!”秦王无奈,只得拿起缶棒,轻轻敲了三下。相如便大声命赵国史官记上,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取乐,同样羞辱了秦王。秦王知道在会上沾不了多少便宜,又听说赵国已做好了应付的准备,再闹下去也没多少好处,只得罢会,让赵国君臣还国而去。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渑池赴会”的故事。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赴会”中,两次以其非凡的胆略和勇气挫败了秦王的阴谋,打击了秦国的嚣张气焰,为赵王挽回了面子,立了大功,因而赢得了赵王的信任,接连受到封赏,最后竟官拜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之位,地位超过了那位驰骋疆场、能征惯战,有“攻城野战之功”的勋臣、官拜左将军的老元帅廉颇。这下,廉颇不乐意了。他以为自己战场杀敌,血染征衣,才保住了赵国疆土,功劳最大,而蔺相如出身微贱,“两屈秦王”不过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挣来的口舌之功,怎能封这么高的官?怎么地位竟超过了自己?他心里对赵王封相如为上卿很不服气,又不好意思抗旨,跟赵王呕气,便把怨气全撒在蔺相如身上,扬言要找个机会寻衅闹事,羞辱相如一番。蔺相如听到消息后,并不与他计较,不给他寻衅闹事的机会,总是躲着他。为此,蔺相如常常称病不朝,免得与廉老将军同列,位置排在廉颇之前,引起廉颇不快。因为朝见时,要按品位排列顺序,上卿自在左将军之前,不上朝就免了这些带刺激性的事了。廉颇对此,并不满足,便想法在路上拦截冲撞相如。有一次探得相如出府办事,他便出动车驾人马去拦截。那时的规矩是两队官家人马相遇,位低的必须给位高的让路,回避一下,等位高的官驾过去了,自己方得出来再走。可廉颇自恃资格老、功劳大,有意破坏这个规矩,要给相如一点颜色看看,所以他只管率人马朝相如车驾冲来。蔺相如闻报,遥见廉颇人马怒冲冲而来,不愿意与廉颇争高低,“不忍将相水火,殃及国家”,便下令绕行躲避。廉颇见了,以为相如怕自己,便又率人绕道去迎面截住。相如仍以忍让为先,急令车驾“避匿于旁巷之中”,待廉颇人马过后才出行,终于避免了一场冲突(此巷就是著名的回车巷)。对此,不仅世人不解,以为相如“为懦夫”,就连相如部下的人开始也埋怨他胆小怕事,没有上卿的气魄。相如听了部下这些气话,就召集大家到一起,开导说:“秦王与廉颇比,谁更厉害?”大家说:“当然秦王更厉害了。”蔺相如忙说:“着哇,秦王那么厉害,我还不怕,敢于完璧归赵、渑池赴会逼秦王击缶,难道我还怕廉颇,不敢与他见面吗?”大家问:“那你为什么躲他,不同他争列朝堂?”蔺相如说:“这哪里是怕他?我所以不同他争列朝堂,在路上躲避他,给他让路,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私怨为轻,并非怕什么别的。当前为什么强秦不敢轻易进犯赵国呢?就是因为咱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我蔺相如,由我们二人共保国家,秦国就不敢小看我们。如果我不以大局为重,同廉颇一样见识,斤斤计较个人名位,闹起矛盾来,两虎相斗必有一伤,那不就损失了对秦的斗争力量了吗?有道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我们怎能干那鹬蚌相争的傻事呢?因了这些道理,我才如此三番五次的对廉颇忍让,怎么说是怕他呀!”蔺相如这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说得众部属心服口服,也都学着主人的样子,对廉颇部属忍让,尊重起来。廉颇因太自负,利令智昏,并不谅解蔺相如这番良苦用心,更加骄横起来。此时,有一位祖籍河东的官员,名叫虞卿,很有政治头脑,他了解了这些所谓“将相失和”的实际情况,非常钦佩蔺相如的宽阔胸怀,也很为廉颇的嫉才行为痛惜,便奏请赵王批准,不怕冒犯廉颇的“虎威”,去见廉颇,对廉颇进行了严肃批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转述了蔺相如的话语。廉颇系赵之重臣,虽疑忌蔺相如之位,却仍然是忠君爱国的,所以听了虞卿的批评,也感动起来,认识到了自己计较个人名位的错误及危害,决心痛改前非,用实际行动挽回影响。于是,他放下架子,脱掉上衣,裸出臂膀,背着荆条刑杖,亲自登门造访,去蔺相如府第请罪。蔺相如正在书房看书,闻报廉颇来访,大吃一惊,急急忙忙出迎,廉颇已来到院中,就在院里的地上,向蔺相如“扑通”跪倒,连声请罪,老泪纵横的求蔺相如用荆条刑杖责打他一番。相如见状,感动得也流出了眼泪,急急小步趋近过去,还了大礼,双手扶起廉颇,携手引进室内,让座献茶,连声自谦,表示自己乃一介书生,实不敢担此重礼。廉颇更进行了自责。从此,两人言归于好,结成刎颈之交,协力同心扶保赵室,使赵国日盛一日。赵国一时成为战国时期,唯一敢和秦国抗衡的国家。
正如著名京剧《将相和》的最后一句唱词所说:“我凭文,你凭武,忠心秉上,从今后,将相和国富民强。”
据《定州历代名人故事选》
 

责任编辑:
下一篇: 成语典故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