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文化>>

苏东坡赋予定州文化千年内涵

时间:2009-09-14 09:55:35  来源:  作者:

     自元佑八年,苏东坡出知定州,这位文化巨人就开始了与这座古城的不解之缘。定州人都亲切地称苏东坡为苏公。九百多年历史翻过,苏公栽下的两棵槐树依然葱茏,苏公酿造的美酒中山松醪香飘至今,苏公珍爱的雪浪石依然纹曲奔流……文化是相互交融的,定州给了苏公新的灵感,苏公赋予定州新的内涵。
     情:东坡双槐“神龙舞凤”
  东坡双槐在刀枪街文庙院内。相传,这是苏东坡和他的爱妻王弗真挚爱情的象征。定州人都风趣地称之为爱情树。
  宋哲宗元佑八年,伴随苏东坡26年的妻子王闰之不幸病逝,苏东坡又被贬为定州知州,苏东坡进入了人生的又一个低谷。在对妻子的无尽思念当中,他在文庙深情地栽下了两棵小槐树,以寄托哀思。两棵树虽历经千载,但至今枝繁叶茂,西面那棵挺拔高耸,犹如神龙游天;东面那棵的侧枝向两侧伸展,犹如凤凰展翅,故定名为“神龙”、“舞凤”,成为当今定州市一大景观。现在,“神龙”历经近千载风雨已有“龙钟之态”,“舞凤葱茏如盖”,二者却仍然连理相依,相知相伴。
   室:雪浪寒斋  精巧绝伦
   “雪浪斋”是东坡先生的故居,既有北方建筑的朴实、幽深,又有江南园林建筑的精巧、典雅,是北宋群体建筑的代表之作。
   雪浪斋因石而得名。相传,东坡先生一日在中山后圃(今定州中学院内)偶得一石,黑质白脉,中涵水纹,展现出一幅若隐若现的山水画卷,犹如当时著名画家蜀人孙位、孙知微所画的石间奔流、百泉涓涌、浪花飞溅之态,遂名“雪浪石”。苏东坡得此石如获至宝,从曲阳恒山运来汉白玉石,琢芙蓉盆将石放入盆中,且于文庙后置斋,名“雪浪斋”。清康熙十一年,此景被列为定州八景之一,名曰“雪浪寒斋”。康熙四十一年,定州牧韩逢庥将盆石移入众春园,名曰“后雪浪斋”,这就成了我们今天在定州看到的盛景之一。斋亭高约四米,为六角亭,两侧假石垒砌,古朴典雅。雪浪石立于莲花石盆之上,盆直径超过一米,雪浪石黑质白纹,似雪飞扬,与周围的古树、青草在静默中构成了一幅浓淡相宜的别致写意。
   清乾隆三十一年,赵州刺史李文耀在临城县掘得一块乳白色太湖石,上刻“雪浪”二字,遂请直隶总督方观成奏闻皇帝。乾隆爷为此写下“御制雪浪石记”,差官将石移到定州雪浪斋前,御题“后雪浪石”,将东坡先生之石御题“前雪浪石”。乾隆皇帝对雪浪石颇为垂青,御制碑文吟咏之诗洋洋洒洒十余首,且流传至今。
   才:定州秧歌  歌舞升平
   如果说河北秧歌历史悠久,独树一帜,那么定州秧歌就是其中最古老的一支!
   相传,东坡先生来到定州城北的苏泉一带访察民情时,听到插秧的农民在唱:“蚊子咬哇蚂鳖钻,挠洼苦哇插秧难,眼看水荒变成了米粮川。唱不尽的插秧歌,心里喜滋滋的甜。”如此生动朴实的歌词和活泼动听的曲调,吸引了这位既擅长诗画,又精通音律的大文豪。于是,他将词曲记录下来,稍加整理,称为“稻秧歌”。据说,他还把插秧时的分撮、插苗、擦汗、甩袖和收割时的挥镰揽抱、捆结等动作与舞姿结合,使劳作的美感与快乐在乐曲声中活脱脱地展现出来,形成了定州秧歌的独特魅力。
   东坡先生对“插秧歌”情有独钟,亲自创作了“水上白鹤惊飞处,稻田千里尽秧歌”等经典歌词,为定州秧歌的广为流传立下汗马功劳。随着后人的丰富发展,定州秧歌由开始时民间歌舞形式的“稻秧歌”,发展为有人物、有情节的河北地方戏曲之一。
   酒:中山松醪  香飘千里
   东坡先生不仅爱喝酒,还喜欢酿酒。宋代哲宗年间,他在出知定州时,利用黑龙泉水亲酿而成中山松醪。其佳作《中山松醪赋》中赞美此酒为“味

|<<<<<12>>>>>|
甘余之小苦,叹幽姿之独高,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葡萄”。此酒于1915年同国酒茅台一道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同获金奖,至今仍然以其浓郁的清香和独到的文化魅力享誉世界。
   据说,在京城前往定州的路上,东坡一行夜渡漳河,闻到漳河上空弥漫着浓烈的松香味,他突发奇想:松树本是千岁之质,定是神仙食品,人若服食松柏,是不是也可以长生不老呢?于是,他取松针、松果熬成水,然后根据酒方投料酿酒。拆封开坛那天,先生仔细品尝,酒味甘甜,略带苦味,大有仙酒之风。在美酒的勃发下,东坡先生情思逸飞,《中山松醪赋》挥洒而就。文中写道:“望西山之咫尺,欲褰裳以游遨。跨超峰之奔鹿,接挂壁之飞猱。遂从此而入海,渺翻天之云涛。”美酒酿好诗,美酒和美文共历千年风霜,依然清香浓郁者,着实不多。
|<< <<<12>>>>>|

责任编辑:
下一篇: 石琚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