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杨家庄乡东马家寨社区,一股清新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近年来,东马家寨社区在倡导移风易俗、关爱老年群体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暖心举措,切实提升了辖区老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了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力度。
一碗大锅菜、一切从简,办出白事新风尚
“以前办白事,讲究多、花费大,家属累不说,还容易造成浪费。”东马家寨社区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增欣说,“现在不一样了,村里倡导白事简办,吃大锅菜、发一支烟,既不失礼数,又减轻了村民负担。”
这场转变始于2020年的一场村民代表大会。为破解社区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这一难题,王增欣组织“两委”干部和红白理事会成员召开会议,积极探索基层移风易俗有效路径,最终定下村规民约:不摆宴席、不穿重孝,宴席准备大锅菜配馒头。
当年7月,村民李建民的母亲去世,他成了“新规矩”第一个践行者。“一开始心里也打鼓,怕亲戚朋友们说闲话。”李建民回忆,红白理事会的人全程帮忙,从布置灵堂到安排宴席,井井有条。来吊唁的亲友们端着热乎的杂烩菜,坐在临时搭起的棚子里,没人抱怨饭食简单,反而夸赞“这样办踏实”。事后算账,李建民家比按“老规矩”办节省了1万多元。“不是说老传统不好,是得取其精华。”王增欣说,社区的红白理事会成员分片区管辖,谁家有白事就主动上门帮忙,既保证了仪式的庄重,又守住了文明的底线。
如今,在东马家寨社区,“办白事吃大锅菜”成了新习俗。村民们都说:“省下的钱给健在的老人买件新衣服,平时多尽点儿孝,比铺张浪费强多了。”
一块生日蛋糕、一排休憩椅,暖进老人心坎里
“王大爷,祝您生日快乐,我们来给您送蛋糕啦!”近日,东马家寨社区的村干部提着蛋糕,敲开了91岁老人王文生的家门,一句句真挚的祝福让老人脸上笑开了花。“孩子们在外打工忙,有时候村干部比亲人想得还周到,这已经是村里连续11年给我送蛋糕了。”王文生告诉记者。
从2007年开始,村里每一位80岁及以上老人在生日当天都会收到东马家寨社区送来的蛋糕和祝福。蛋糕虽不贵重,但接过蛋糕的老人眼里满是感动,脸上总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们不光是送蛋糕,更重要的是为老人们送去温暖,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来自社区大家庭的关心和关爱。”王增欣翻开手里的“敬老台账”,上面记着每位老人的生日、身体状况、子女联系方式。同时,该村“两委”干部每年都会定期走访村内独居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和身体状况,为他们打扫房间、检查房屋安全隐患,陪他们聊天解闷,让老人们安享晚年。
“以前在村里遛弯儿,走累了想歇脚都没地方,只能靠在墙根儿上或者坐在台阶上。”村民田秀朵坐在靠椅上,语气里尽是满意,“现在多好,有椅子有凉棚,夏天能遮阴,雨天能避雨,我们几个老年人没事儿就来这儿聊天。”
这排让村民赞不绝口的休憩设施,是东马家寨社区今年“民生微实事”项目的成果。社区“两委”干部在走访中发现,随着老年人增多,大家对户外休憩场所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于是,村集体出资、出力,在老年人常聚集的区域安装了64张带靠背的座椅,还利用空闲场所建了座孝善亭。
除此之外,东马家寨社区还将村内主干道打造成了道德模范街,道路两侧展示框内展示了每位模范人物的照片和事迹简介。这些模范人物大多是东马家寨社区村民,有历史名人、中国好人、定州市道德模范、村内孝老爱亲典范……这条街不仅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弘扬时代精神、传递榜样力量的重要载体。
从一碗暖身的大锅菜到一块甜心的生日蛋糕,从一排贴心的休憩椅到一座连心的小凉亭,东马家寨社区的这些“小事”,桩桩件件都办在村民心坎上。王增欣说:“村里工作没啥窍门,就是把老百姓的事当自家事,用真心换真情,文明新风自然就吹进了家家户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