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

人生最美是奉献———记原市方志办主任、现任史志年鉴主编韩振京

时间:2018-08-16 09:34:48  来源:  作者:

    无论身在军营还是脱下军装,他始终保持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无论身在何处,从事什么工作,他始终坚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初心。他就是原市地方志主任、现任史志年鉴主编韩振京。
参军入伍,矢志献身国防
    韩振京今年64岁,1970年12月,他抱着献身国防的信念应征入伍,走进云南原二炮某部无线分队,成为一名报务兵。
    “我们的任务就是保障通讯畅通,确保信息准确无误。”韩振京说,作为部队指挥员的千里眼、顺风耳,责任重大,可以说一字之差,千军万马,这是通信战线决不亚于战场的责任担当。
    当时,部队经常开展野营拉练,且大多是夜行军。由于云南地形复杂,交通工具等经常出现问题,导致通讯设备不能及时到位。为了确保跟上队伍,报务员需要背着40多斤的器械前进。一次急行军中,韩振京不小心崴了脚,但他轻伤不下火线,简单处理后一瘸一拐跟随大部队继续行军,最终出色完成任务。
    在这期间,韩振京也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一名区队长。因为成绩突出,他连年获得部队嘉奖,并在1974年冬季野营拉练中荣立三等功一次。自我锤炼,奋战史志战线
    1978年,韩振京退伍,被分配到市民政局工作,并成为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工作的一名工作人员,从此他与史志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在专业知识匮乏的情况下,韩振京广泛涉猎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并选修了各类历史文献,以及文博考古知识、社会学、民族学、古汉语和古典文学等。
    “地名普查工作艰巨而繁琐,当时我们办公室7个人,组织全县各地普查员共360多人,下乡走访、查阅资料,用了三年时间才完成这项工程。”1982年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完成,韩振京主编的第一本书《定县地名资料汇编》也在1983年出版,并获得了省地名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1989年,韩振京被任命为地方志主任,担起定州修志重担。虽然人手欠缺、资料匮乏、业务生疏,但他顶着压力迎难而上。韩振京聘请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党员为修志顾问,并广交社会贤达,修志工作顺利步入正轨。
    工作中,韩振京和同事骑车下乡,每天往返百余里,路上渴了就喝口凉水,饿了就啃几口干粮。到外地搜集资料,为了节省经费,他们住最低档旅馆,吃最便宜的饭。
    有人称他们是“傻子玩命”。但是十年时间,正是凭着这种干劲和精神,他们历经七易篇目、八改书稿,终于完成了我市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定州市志》的编纂工作,并在1998年底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印刷出版,还获得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定州市志》的编纂如雨后春笋带动了各专业志的蓬勃发展,韩振京先后指导编审了《定州市教育志》《定州市城建志》《定州市农机志》等十余部300万字的资料著述出版印刷。另有《定州市工业志》《定州市二轻志》《定州市畜牧志》等16部专业志,为相关部门保存下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他还和同事们编写出版了《定州简史》《定州风物志》《定州历史编年》等定州历史文化研究丛书,整理印刷再版了清代道光年间《直隶定州志》(上下卷)。
    据不完全统计,韩振京在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著述达300余篇,他所主编出版的资料著述达22部约2200万字,2017年被评为河北省最美方志人。
关爱家乡,与城市同成长
    关心家乡建设是韩振京努力做好方志和文史工作的持久动力。多年来,他始终以方志工作为定州“大文化”的起点,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其中。
    在我国古定瓷学术研究界,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定州城内无窑址”,这种说法后来被韩振京的发现所打破。
    2013年定州旧城改造,韩振京踏遍了各施工现场,会同圈内好友采集到成吨的古瓷片、古窑具、古窑变、古窑裂等标本,并通过现场发掘和资料考证,最后得出不同结论。韩振京第一个站出来向“定州城内无窑址”的说法提出了质疑,纠正了学术界以往过时的说法。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韩振京先后参加了定州博物馆、开元寺塔和贡院陈展方案等研究论证工作;定州“千年古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资料撰稿及申报工程;定州建设文化大市实施意见、定州市三城战略(恢复古城,改造旧城,修建新城)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论证和方案设计等。他还主持了定州全部文物景点景区的定位及解说文字通稿工作。
    40多年来,韩振京矢志不渝,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在困难中创业,在探索中发展,在开拓中前行,对定州历史文化研究和方志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被誉为“活辞典”,更是被业内人士称为“市宝”“国宝”。 记者张玉凤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