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具有提供水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等多种功能,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7月29日,新修订的《河北省湿地保护条例》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自今年10月1日起施行。围绕健全保护制度、推进科学修复、规范湿地利用等内容,条例有哪些创新与完善?怎样以法治力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是我省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当地加强对游客和研学团队的引导与管理,确保不对鸟类栖息地造成破坏。图为7月13日无人机航拍的沧洲南大港湿地。河北日报见习记者 张 昊摄
湿地保护成效显现
小叶棘豆、遗鸥等珍稀动植物,以河北湿地为家
近日,记者在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看到,曾经消失多年的植物——小叶棘豆如今成片绽放。
“小叶棘豆是豆科棘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是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物种。成千上万株小叶棘豆为湿地生态系统注入了新活力,是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改善的有力证明。”尚义县森林草原湿地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
察汗淖尔位于张家口市尚义县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交界处,蒙古语意为“白色之湖”,是华北地区现存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受各种因素影响,察汗淖尔湿地生态曾一度恶化。
2019年以来,张家口市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在察汗淖尔流域投入资金10.83亿元,实施了大青沟永久河流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等一批重点工程,生态保护修复成效逐步显现。
栖息于湿地的鸟类,是湿地野生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类群,灵敏地反映着湿地环境变迁。随着湿地生态明显改善,目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遗鸥在察汗淖尔“遗鸥岛”的栖息数量已突破500只,形成了100余个稳定繁殖巢区。2023年以来,察汗淖尔湿地新发现野生鸟类5种。
河北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多样的地貌类型孕育了丰富的湿地资源。如何系统性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湿地资源?“立足我省实际,条例着力建立完善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细化有关部门职责,有针对性地强化了各项保护和修复措施。”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一处处长李丹介绍。
基于我省湿地分布情况,条例细化分级分类管理措施,提出河流、湖泊范围内的湿地应当严格控制河流源头和蓄滞洪区、水土流失严重区等区域的湿地开发利用活动,加强水生态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滨海湿地应当保护自然岸线和沿海滩涂,严格管控围填活动;城市湿地应当保护湿地自然风貌,加强水系治理、生态修复和水环境保护,提升城市湿地生态质量。
前不久,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发布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15个典型案例,唐山市曹妃甸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入选。海草床与红树林、珊瑚礁是三大典型的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唐山市曹妃甸区有我国现存单种连片面积最大的海草床。
“凸显河北保护特色,科学推进保护与修复,条例对坝上淖泊治理、海草床修复等进行了特别规范。同时,对农业污染防治、有害生物防治、物种与栖息地保护等事项进行重点规范,并依法将湿地纳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或者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体系,实行严格的保护管理。”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法案处处长徐晖介绍。
我省重要湿地皆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上。“对此,条例明确重要湿地责任主体应当开展鸟类保护和监测,组织巡护和疫源疫病防控,科学开展鸟类救护,加强鸟类栖息地生态环境保护。”徐晖介绍,对候鸟及其栖息地开展保护,不仅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现实要求,也是履行国际《湿地公约》具体责任的重要体现。
衡水湖被誉为“东亚地区蓝宝石”“京津冀最美湿地”,是衡水市旅游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图为7月2日无人机拍摄的衡水湖荷塘。河北日报记者 李东宇摄
美丽湿地催生美丽经济
观光旅游、研学体验等业态,彰显湿地生态价值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夏候鸟吗?”近日,在衡水湖湿地生态馆“候鸟驿站”,来自衡水汇航职业学校的几十名学生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研学之旅。对照研学手册学习鸟类生活习性、通过裸眼3D技术沉浸式感受衡水湖美景,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候鸟和湿地知识,增强了生态保护意识。
衡水湖被誉为“东亚地区蓝宝石”“京津冀最美湿地”,是衡水市旅游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作为全国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衡水湖推出了一系列观鸟、识鸟、赏鸟研学课程,多视角、多领域展示衡水湖变迁及生物多样性变化,打造了“有知有味”的自然课堂。
“目前,我们已开发4个系列300多门研学课程,培训研学导师120余名,去年的研学旅游收入占综合收入的35%。”衡水滨湖新区文化旅游和体育事业促进中心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发展与保护、规范湿地利用,是本次条例修订的重要原则之一。
为拓展湿地生态产品价值,条例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单位和个人结合本地区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开展符合湿地保护要求的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等活动。同时,鼓励和支持湿地技术人员、学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等开展湿地科普教育、现场教学、学术交流等活动,推动生态教育的普及与深化。
2024年7月26日,包含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在内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成为我省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今年上半年,这里游客接待量达31.5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630.8万元,均同比增长3%。
“持续增加的流量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保护增加了压力。”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守护好、利用好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聚宝盆”,他们联合科研机构开展鸟类保护行动,培育“湿地守护者”志愿者队伍,加强对游客和研学团队的引导与管理,确保大家在欣赏美景、学习知识的同时,不会对鸟类栖息地造成破坏。
湿地保护和利用,应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条例规定,开展生态旅游应当统筹湿地公园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采取措施减轻对湿地生态功能的不利影响。同时,合理确定游客最大承载量,超过或者接近最大承载量时,应当启动预警机制,采取闭园、分流等措施,控制游客数量。
利用好现代技术,可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相协调。“根据我省已有经验,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快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图像识别、无人机、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湿地调查、规划、监测、保护、修复、利用和监管中的应用,对接全省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提高湿地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省林草局二级调研员张红梅说。(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 霍相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