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古韵新风看定州

时间:2023-05-09 12:59:24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肖丽娟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肖丽娟

河北定州,是中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有着“千年古县”之美誉。

4月18日至21日,中国报业先进工作者优秀案例发布会暨全国百媒定州行采风活动举行。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上海、重庆、湖南、青海、内蒙古等28个省(区、市)的150多家主流媒体260余人参加活动。记者随采风团走进定州,深入定州古城、明月店镇三十里铺村千亩海棠园、东亭镇翟城村及黄家葡萄酒庄等地采访,近距离感受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之美、自然风光之美、乡村振兴之美。

文化润城,让古城焕发活力

4月20日上午,开元寺塔广场,雄伟秀丽的开元寺塔映入眼帘。工作人员自豪地说:“开元寺塔,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四年,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中华第一塔’之称,共11层,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砖木结构古塔。”由于工程浩大,当地群众至今仍流传着“砍尽嘉山木,修成定州塔”的传说。

当惊叹宝塔的雄伟秀丽时,很难想象它百年前的残破。据介绍,清光绪十年六月,该塔东北角从上至下全部坍塌。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1988年正式实施该塔的全面复原工程,2003年基本竣工。如今,宝塔以崭新的姿态矗立在定州,向世人诉说它的传奇沧桑以及国家对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视。

定州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现有文物5万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3件,珍贵文物965件。作为镇馆之宝,精美绝伦的龙螭衔环谷纹青玉璧,被陈列在展厅的“C位”,引得游人驻足观看。只见玉璧体形硕大,上部透雕龙螭衔环形象,一龙一螭同衔一环,好似相向争斗嬉戏。“此璧用料巨大,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块玉璧。”讲解员说。

定州贡院,我国北方保存最为完整的科举考场,为研究清代建筑艺术及科举考试制度提供了丰富实物资料。大门正上方高悬的“贡院”牌匾,令人肃然起敬。前廊柱上“为国为民遴萃拔秀,弘文弘德选贤举能”的对联,让大家穿越到科举岁月。穿过大门,两棵古槐枝繁叶茂,俗称“乾隆双槐”。传说乾隆六下江南,五过定州,曾到贡院慰问考生,并亲手栽下了这两棵槐树。

紧接着,便来到了魁阁号舍。魁阁号舍是考取贡生和秀才的考场,魁阁四层出檐,如鸿雁展翅。魁阁正中供奉着一座奇异的塑像。讲解员介绍,这是魁星,天庭的主考官。只见魁星一手捧斗,一手执笔,单腿立于鳌头之上,另一脚向右翘起,寓意“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千年古城,如何在新时代展新韵?定州的答案是: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时间回到4月19日晚,开元寺塔广场,灯光璀璨,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春暖花开香约河北——走进大美定州”文化交流推介活动在这举办。活动开始,数百架无人机如点点繁星,缓缓升入夜空,开始了酷炫现代的表演,掌声阵阵、喝彩声声,“百家媒体定州行”“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遇见定州,爱上定州”“大美定州欢迎您”等字幕轮番变换;开元寺塔、龙螭衔环谷纹青玉璧、贡院魁阁号舍等图形在夜空中璀璨绽放,这些无人机像魔术大师一样,不断变换图形,展现了定州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文物瑰宝。节目表演中,舞蹈《定瓷》将“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定瓷用动态的形式呈现;定州秧歌《三进士》流露出浓郁的定州地方色彩,让大家感受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州秧歌的独特魅力;朗诵《中山松醪赋》,曾任定州知州的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作品与孩童稚嫩的朗诵声产生了穿越千年的“碰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中幡》表演中,几十斤重的中幡在小伙子手中、肩上、下巴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引得观众连声喝彩……

这场文化交流推介活动,正是定州推进文旅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定州科学编制《定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奋力开创文旅融合新格局。文化,让旅游更有厚度;旅游,让文化焕发活力。

乡村振兴,绘就富民新画卷

4月19日上午,定州市明月店镇三十里铺村千亩海棠园,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美丽诱人。靓音提琴、周氏二胡、高氏牛皮鼓、柴造林唢呐、老袁影视道具、煮世铁壶、花馍、鸵鸟蛋雕刻、海棠盆景等26个特色展品展示,吸引大家纷纷驻足观看,不少同行亲自上前摆弄一番,来了一场沉浸式的互动体验。

近年来,三十里铺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壮大苗木花卉产业,持续增加村民收入。现如今,苗木花卉产业已成规模,产值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91%,超九成的村民从事苗木花卉种植及相关产业,80%的村民掌握了苗木花卉种植技术。该村以苗木花卉产业为基础,成功举办了多届海棠花会,还在发展观光旅游的同时融入了休闲采摘,将规模苗木花卉经营打造成该村一张亮丽名片。在定州,花卉苗木绿了古城,富了百姓,助推了全面乡村振兴,成了生态富民大产业。全市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年销售收入达57亿元,从业人员8.6万人,人均增收1.2万元,形成了生产、销售、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条。

4月20日,走进黄家葡萄酒庄,只见葡萄架新发嫩枝,随风摇曳,迎接客人。果园里3棵百岁核桃树,枝繁叶茂,大家纷纷拍照留念。工作人员介绍,这核桃树是当初晏阳初亲手栽种的,如今已有百岁“高龄”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并称为“南陶北晏”的晏阳初先生,曾在此进行平民教育活动,并栽种了核桃树、柿子树、老梨树等果树,如今,这些树依旧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为了吸引游客,酒庄目前推出了以“采摘乐、吃农家饭、快乐体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旅游活动。“随着酒庄旅游环境、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人数也不断增加。近几年,我们年均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不仅带动周边1000多户农民走上了葡萄种植的致富路,还为200多名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黄家葡萄酒庄总经理董锁成说。

乡村振兴,关键要产业兴旺。定州这座千年古城,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绘制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新画卷,让更多的乡村好风景变成好“钱景”。

文明之风,使城市更有温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近年来,定州市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文明新风吹遍城乡。

4月20日,采风团一行来到东亭镇翟城村。翟城村是中国近代村民民主自治第一村、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发源地。1926年,晏阳初先生在该村推广影响巨大的平民教育运动。对于翟城村村民来说,将晏阳初的精神和平民教育理念发扬光大,成了他们的一种情怀和自觉。

在翟城村,记者感受到文明新风不断积聚。翟城村村委会,“农家书屋”格外亮眼,4000余册图书,分类摆放在书架上,覆盖政治、经济、种植、养殖以及儿童绘本等种类。村民志愿者当起了工作人员,负责图书的管理。

“这里的书可以随时免费借阅,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我们还依托历史文化,成立了‘新民诗社’。”翟城村党支部书记米木申告诉记者,目前,“新民诗社”有骨干诗人30余人,诗文爱好者100余人。

翟城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礼品、花馍、特色乐器、儿童玩具等有序摆放。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告诉记者,她是村里的全职妈妈,有空就来这当志愿者,志愿服务时间可积分并兑换礼品。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经常会有老师给村民进行声乐、器乐、舞蹈等培训,各种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也常在这里开展。

像翟城村这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定州已有540余个。志愿者服务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得有温度、有热度,逐渐成了群众触手可及的生活常态。

文明之风劲吹,市民素质提升。一个细小又暖心的故事在同行间争相传颂:4月20日晚,陕西工人报社编委会副主任郭玉军乘出租车去开元寺塔进行航拍,在车上闲聊时,司机曹路军得知郭玉军是来定州参会的媒体大咖。出租车抵达开元寺塔附近,当郭玉军询问车费时,曹路军当即表示不收取车费。曹路军的举动,让郭玉军心里一暖,让他感受到了定州人的热情。最后,在郭玉军的一再坚持下扫码支付了车费,两人还互留了联系方式。

“的哥”曹路军这样的凡人善举,在定州还有很多,一个个“定州好人”“道德模范”的平凡善举,迸发光芒;一张张友善的笑脸,幸福绽放……如今,定州上下文明新风拂润,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底色。

京石之间、雄安之畔,千年古城展新韵。大美定州,正昂首阔步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