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见证岁月的芳华———我市著名摄影师李久泉的光影人生

时间:2018-10-30 08:36:43  来源:  作者:

见证岁月的芳华
———我市著名摄影师李久泉的光影人生

 

正在采风的李久泉


以上两张照片为李久泉分别在2008年和2018年拍摄的城市景象。

      日前,我市摄影师李久泉历经3年拍摄的缂丝专题摄影作品《王鹏巍的定州缂丝之梦》发表,引起京津冀各大媒体的普遍关注,成为宣传推介我市“非遗”产品———缂丝的首选图片,并在北京举办的“定州缂丝展示”活动中引起广泛共鸣,为李久泉的光影人生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40多年结缘摄影,从机械操作到“数码”时代
    “说起与相机结缘,还要感谢40多年前针织厂的工友们。”李久泉回忆说。1972年12月,18岁的他应征入伍,为了留下大家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工友们借来一部120双反相机,拍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张合影,也留下了他对相机的第一印象。
    “那个年代,拥有一部照相机是很奢侈的事。”在李久泉的记忆中,那部相机大约是个12公分x12公分x23公分的长方体盒子,操作十分不方便。每次拍照时,要把相机卡在腰带位置,镜头向下取景才能拍摄。
       1978年,在部队政治处任文化干事时,李久泉第二次接触到相机。当时,他负责拍摄全团体育活动照片,并第一次独立完成冲卷、暗房放大等各环节工作,当相纸在显影液里渐渐出现战友们的影像时,他掩饰不住心中的激动。
    “有一次,我把战友们进行坦克训练的照片寄到北京军区《战友报》,很快被刊发。当时可把我高兴坏了,这是对我摄影技术的高度认可啊!”李久泉说,正是这次机会,真正开启了他的摄影生涯。
       1987年,李久泉转业到定州市税务局,担任办公室主任。“那时,我每月工资只有300多块,已经算是高收入了。”1991年年底,李久泉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购买了一台2万多元的尼康FM2胶片相机。从此,他就捧着这部相机走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一线,走进百姓中,短短一年内,为《保定日报》提供新闻图片100多张,连续两年获该报年度新闻一等奖。
       1998年,随着数码成像技术的成熟,数码相机开始兴起。起初,他对这个新兴产物并不看好。可是,2000年他去日本访问后,彻底改变了他对数码相机的印象。原来,在日本,已经有很多摄影师开始使用数码相机,不仅新闻记者使用,广告行业也基本数码化,新闻图片传送、广告画面后期制作十分方便。于是在2001年,他购置了自己的首部数码相机索尼717。
    “过去拍新闻图片,需要到暗室裁卷冲洗,前前后后忙活半天,再挑选出好照片寄到报社去,经常让好新闻失去时效性。”李久泉感慨道,现在使用数码相机,照片处理十分方便,摄影作品发稿数量越来越多,这都是高科技带来的好处。
       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再到当下的智能拍照手机,更多人变成了“摄影师”。“在过去,摄影是专业技术,操作起来并不容易,而且胶片易跑光,纸质照片存放时间相对较短。现在,数码相机、拍照手机已经全民化,随时随地能做到拍摄、浏览、分享。”李久泉说。
       光与影的审美,从黑白色系到五彩缤纷
       从上世纪80年代家庭主妇的菜篮子,烫着大波浪穿着丝绸旗袍的乡镇企业厂模;到上世纪90年代骑着轻骑回娘家的一家三口,本世纪初穿着盛装拍婚纱照的新人;再到今天美丽的城市街景,公园里欢快起舞的大妈们……翻开李久泉的一张张作品,触摸着历史的“年轮”,感受着照片从黑白色系到五彩缤纷变化的同时,隐约间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黑白摄影时代,当时照片的冲洗、放大、显影、定影、烘干、上光等洗印工作全部为纯手工制作。洗印出来的同一幅作品没有一模一样的,件件称得上“绝版”,“黑白摄影曾经一统天下,它独特的‘黑白灰’色调,有一种特别的质感和艺术魅力。”对于黑白摄影,李久泉见解独特。
    “在黑白摄影年代如果想拥有一张彩色照片,得让照相馆的师傅用水彩或油彩给照片上色。”李久泉回忆说,当时拍张彩色照片的价格在一两块钱左右,逢年过节家人团聚时,大家都喜欢到照相馆拍张全家福留念。
       后来,虽然李久泉的工作岗位多次变动,但他对摄影艺术的初心却始终没变,相机一直背在身上。2001年春节期间,他带上刚购买的数码相机去马来西亚采风,当看到夕阳下的马六甲海峡大桥时,顿时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了,感觉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他立即选好角度,举起相机,按下快门,拍摄了第一张名为《马六甲海峡大桥》的数码照片。看到相机里那张彩色而生动的画面,他足足激动了好几天。
       改革开放40年来,李久泉经历了黑白胶片时代、彩色胶片时代、数码时代。“对我来说,相机从无到有,从变焦镜头到数码,从黑白摄影到彩色摄影,正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李久泉笑着说,摄影技术从黑白到彩色,无疑是一种飞跃。而今天,黑白复古风又兴起,这也是一种新的探索。事实上,黑白照片通过黑、白、灰三种简单色调,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更有韵味,更具欣赏价值,也更能表达拍摄者的情感和理念。
       时空定格,定州塔下说变化
        在李久泉拍摄的影集里,有这样一张照片:黑白色的定州塔东北角全部塌落,大塔包裹着小塔。在那个无修图、无美颜的年代,自然之美和浓浓的年代感扑面而来。
      “1974年,我从部队回乡探家时,到针织厂去看望以前的工友,当大伙儿听说消息后,不知从哪儿借来一部相机。”李久泉说,当时定州塔离针织厂很近,为了选好角度,他爬到一户人家的梯子上,按下快门,留下了早期定州塔的影子。定州塔是我市的标志性建筑,作为摄影师,这里也是李久泉的拍摄主题。几十年来,只要有合适的天气和光线条件,他都会带上相机去拍摄。在他经手的百余本宣传册、画册中,几乎都有定州塔的影像。
       2011年,我市开元寺塔广场工程启动,李久泉特别关心拆迁和建设进度,他抓准时间节点,以宝塔为背景记录下了开元寺塔广场建设进度。
    “在为期两年的拆迁过程中,我每天早晨都去定州塔周边,以拆迁户残缺的门窗为前景,拍摄定州塔下的变迁。”李久泉说,工程全部完工后,他共拍摄了500多张照片,最后编辑成为一个专题,命名为《千窗百门看宝塔》。
    “摄影师不仅是生活发展的记录者,城市变迁的见证者,更是时代进步的定格者。”李久泉说,早年他就想用相机来记录城市变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重点选定了大酒店向西、张寒晖广场北侧高楼向南、原开元铸造厂向东等三个点位,每间隔十年拍摄一次,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珍贵史料。
      2007年,李久泉筹备《定州神韵》大型画册,定位于全景、立体反应我市全貌,包括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工业农业、名胜古迹、文教体育、传统文化、居民生活、非遗项目等。“截至现在,这依然是一本涵盖面最广、内容最丰富、种类最齐全的定州‘全景’画册。”李久泉说,他用两年时间全身心投入拍摄,最终画册经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并连续四年被市委、市政府选为团拜会、招商会的对外礼品。
      截至目前,李久泉共拍摄记录定州城市发展的照片约4万多张,分为城镇风情、社区文化、集市庙会、农村风俗等6大类,反映群众衣食住行的照片7000多张。李久泉说,他将继续用手中相机,记录美好的生活,定格感动的瞬间,为普通人留下时代记忆。记者赵梦怡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