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丽乡村>>

鑫平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 药草香里话增收

时间:2018-10-15 09:56:16  来源:  作者:

鑫平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 药草香里话增收
 

        村民们正在对沙参进行简单加工。记者白永民摄□记者赵海涛
        金秋十月,号头庄乡圣佛头村鑫平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再次迎来丰收季,这里的150亩沙参正在收获,一台台药材收获机在地里缓慢蠕动,所经之处,一颗颗沙参露出头,紧随其后的工人将它们捡起、攒堆、装车……
     “别看这一棵棵沙参没有巴掌大,可它小小的身躯却托起了我们老百姓的致富梦,实现了农民致富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效益的‘双赢’。”鑫平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立成感叹。调整结构,调出增收“摇钱树”
       说起合作社走上种植中药材的道路,还得从理事长王立成说起。
       34岁的王立成是土生土长的号头庄乡圣佛头村人,初中毕业后,他一直在外打工。2009年,东旺镇姜钮庄村村民钮文青承包了圣佛头几十亩土地,种植药材。第二年收获时,每亩地纯利润达到4万元。这让祖祖辈辈种植大田作物的圣佛头村民开了眼,原来地还能这样种?
       当时,王立成听到这个数着实吓了一跳。“在外打工,辛苦一年也挣不了几万块钱。种小麦玉米,最多就是千八百。可种上药材,一亩地纯收入就是4万块。如果种上几亩地,那不就是个大数目!”王立成决定第二年不再外出,而是要种药材,他要成为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种植中药材,技术是关键。”王立成说,入行之前,他从没接触过中药材种植。为了学知识、学技术、学管理,王立成开始与钮文青合作。在种植过程中,他一边学习种植技术,一边认识各种药材,掌握他们的习性、药性等。
        2010年,王立成承包了20亩地,根据对全国中药材市场情况的比较和预判,当年种下了白术和天南星。
        在钮文青的指导下,王立成精心侍弄这20亩幼苗,浇水、施肥、除草……他边种植边总结经验,每一步都小心翼翼。“都说万事开头难,我这一年,真是吃不好睡不好,心里眼里全是这些苗苗。”回忆起当年,王立成依然有些激动。
       春去秋来,2011年药材收获的季节到了。“这一茬,除去成本,平均每亩地纯利润达到5000元,20亩地共赚了10万元。”王立成激动地说,调整种植结构这条路走对了,中药材真是咱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金苗苗”。
       成功赚到第一桶金,让王立成对中药材种植充满信心。2011年,他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亩,2014年扩大到500亩。2015年1月,鑫平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他要带领更多村民靠中药材走上致富路。流转土地,共同踏上致富路
       合作社成立的消息在村里迅速传开了,没几天,村里就有10多户群众找来,非要把自家土地托管给合作社种药材。
       村民马纬华是第一批参加土地托管的农户之一。“我有10多亩地,这些年种玉米和小麦,一亩地净收入也就几百块钱。”马纬华说,“把土地托管给合作社种中药材后,不仅啥都不用管,每亩地净赚2000多元!”
       除了土地托管的形式之外,更多村民选择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拿租金。2014年底,村民郑淑娟把自家8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我老伴儿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地里家里的活儿差不多都是我一个人的。辛苦一年也挣不了几千元。流转给合作社后,单租金就能拿8000元。”郑淑娟说,她如今还在合作社打工,每月另有2000多元的工资收入。“租金加工资,一年收入就有3万多元。真没想到,我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还能挣这么多。”郑淑娟笑着说。
       与郑淑娟不同,村民冯蓝辉一开始并不情愿把自家的10亩地流转给合作社。“种了半辈子地,突然放下,不习惯,也不舍得。”冯蓝辉说,“可细算算,把地流转给合作社确实划算。”最后,他权衡利弊,还是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
       对于冯蓝辉的顾虑,王立成十分理解。土地流转后,王立成便把冯蓝辉招进合作社上班,每月工资2000多元。“冯蓝辉是真心热爱他脚下的这片地,把土地交给他管理,我放心!”王立成说。
       截至现在,合作社共流转土地2000亩,为圣佛头村300多户村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另外,合作社还招聘长期工人40多人,每年临时用工达150余人,带动周边近10个村农民就业增收。初步加工,流水线上增活力
    “要想让乡亲们持续增收,只有药材好不行,还要懂市场、会经营。”王立成一直思考如何让自家的药材能卖上个好价钱。
    “就拿沙参来说,如果出土直接出售,一斤只有1块钱。而经过初步加工后,1斤就能卖到8块钱。”数倍的收益差,让王立成早早就着手进行中药材粗加工业务。
    “我们需要进行粗加工的中药材主要有沙参、天南星、半夏三种,加工流程包括选取、清洗、水烫、去皮、晒干等步骤。”王立成说,选取、清洗、水烫、去皮等步骤相对简单,既不需要投入大成本,也不需要高技术。最后一步晾晒,才是让人头疼的大问题。
       原来,传统的晒干方式就是靠天吃饭,天气好、日照充足时尚可,但一旦遇到阴雨天,药材就会霉变腐烂。药材变质,一年的辛苦就都白费了。
       为彻底解决晾晒问题,2015年,王立成建设药材烘干室,引进烘干设备。“这套设备20多万元,虽说有点贵,但解决了生产中的大难题,非常值得!”王立成说,2016年,他又上了2套烘干设备,彻底解决了烘干靠天吃饭的问题。
    “明年,我打算建设一座冷库,如果遇到药材价格行情不好时,就把药材储存起来,待行情好时再出售。”王立成说,建好冷库后,就在中药材行业掌握了一些主动权,老百姓的收入就更有保障了。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