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雪浪斋>>

“穿”越的衣橱

时间:2018-12-14 15:01:41  来源:  作者:

       近来,妻子老在我面前抱怨衣服没处放,我感到不解:前几年搬迁新居时家中不是一下子添置了一面墙大衣橱,怎么会不够用?直到有一天我帮妻子整理衣橱时,才发现衣服真的是多得没处放了。大衣橱里挂满了时兴的西装、西裤、休闲服……堆满了过时的旧衣服。
       记得1978年我初懂事理那会儿,家中用来放衣服的就是一只木箱和几只大纸盒。那时,母亲一年到头的外套基本上就是一身工作服。毛线衣不敢奢望,能穿上棉纱织的衣裤便很满足了。织一身棉纱衣裤一般需要40副手套,而车间每月只发2副手套,再节省用也只能积余一副手套,只得采取互相调剂的办法,或工友们互相凑着轮流织,或家庭成员之间攒起来让一人先织。
       父亲当时在机关工作,享受不到棉纱手套的劳保,姐姐下放农村还没有回城,妹妹还没出生,好在母亲在工厂,可这样一年节省累积的手套也只能满足一个人的半身棉纱衣裤。那时的旧衣服是个宝,妹妹一直是接姐姐的旧衣服,母亲的旧衣服自然归属姐姐。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姐姐考上了师范大学,临走时,小姨妈送了姐姐一身“新衣服”,除了一身外套还有绒衣、绒裤,都是她结婚时置办的,没怎么穿过,姐姐感动得哭了。上大学的岁月,姐姐一直把小姨妈的这身“新衣服”穿在身上,逢人便说是小姨妈送给她的。父亲能穿的旧衣服更是不多。1992年我到女朋友家拜见她的父母时,在家中翻父亲的旧,可翻来翻去都找不到一件像样的衣服,只有一件磨亮的藏青粗呢中山装还能撑点面子。这以后,这件粗呢中山装就一直被我据为己有,逢出客便穿上它。
       那个年代我们姐弟仨过年穿的新衣服也只是商场处理的尾布,或是母亲从外面匀来的包装粗白布经过漂染,漂染出来的颜色也只能是豆绿、靓蓝、栗色和黑色。蓝的做长裤,绿的姐妹做上衣,栗色的给我做外套,都是奶奶亲手缝制。奶奶有个百宝箱,积攒着她平时帮人做衣服节省下来的布头,她会仔细帮我的姐姐妹妹挑选出一段大红或粉红的布头来,拼接在袖口和衣襟处,这一点点细微的装饰总能稍稍抚慰姐姐和妹妹爱美的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要结婚了,想买一件像样的西装与爱人拍合影,可跑遍了整个商场竟然都未能如愿。当时衣服还是很单调的,不是中山装就是便服,最后还是托人到上海才买回了一件巴拿马西装,穿上后惹得我的亲友们好一阵羡慕……
       时间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一天我陪妻子去逛街,走到二街老邮局门前,只见挤满了人,便与妻子一起上前看热闹。原来是个卖服装的,都是些没有见过的茄克衫,花花绿绿的甚是好看。见到地摊上的茄克衫已所剩无几,我和妻子连忙上前争抢。虽然尺码不尽人意,做工也不怎么讲究,但我们还是很满意。回到家我们迫不急待地穿上茄克衫对着小镜子左照右照,就像是试穿新衣去拍结婚照。
       后来,街面上服装摊不但多了起来,而且服装店也鳞次栉比,各种新潮服装琳琅满目,争奇斗艳,在西装与休闲衫唱主流的同时,羊毛衫、文化衫、T恤衫、蝙蝠衫、踩脚裤、直筒裤、牛筋裤、喇叭裙、一步裙、A字裙、超短裙、迷你裙……眼花缭乱的流行服装纷至踏来。爱美的妻子乐坏了,每次出去买服装都要拉上我这个“参谋”,以免“满田拣瓜,拣得眼花”。可随之而来的旧衣服处理一时成了头疼的问题。妻子是个赶时髦的人,看到新潮服装上市就心痒难耐,可买回来穿不到几次又不穿了。家中衣橱有一大半都被她占用了。
       家中不穿的旧衣服以前尽可以送给乡下亲戚,那时候,乡下亲戚上街来带点大豆、花生之类的土特产来探望我们,款待他们后就找出一些不穿的旧衣服送给他们当回礼。临走时他们都是笑容满面,一副很知足的样子。可时至今天再送他们旧衣服他们就觉得你是小看他了。一次,我打电话给乡下的老表,情真意切地让他顺便时到我这里来选一些旧衣服回去给儿子、老婆穿,说这些服装都有七八成新,式样也不错。没想到他在电话里很不高兴地回我说,他家的旧衣服也多得没处放哩。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李阳波

责任编辑:
下一篇: 白面的悲喜片段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