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古韵奏响“仙乐飘飘”

时间:2015-04-03 10:05:17  来源:  作者:

―――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张蒙道教音乐
本报记者杜宪张玉凤
一提起道教,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那周游于太虚仙境,往来于天地八极,吮饮玉液琼浆的神仙以及那无忧无虑的神仙世界。但是,若提起道教音乐,对许多人而言恐怕是陌生而神秘的。
在我市周村镇花张蒙村,就有这样一个道教音乐传承队伍,去年12月,该村的道教音乐还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究竟什么是道教音乐?带着疑问,记者来到花张蒙村,探究这一古老音乐百年传承之谜。
春回大地,一片葱绿。刚走进花张蒙村,一曲庄重肃穆、悠扬婉转的乐声便随风飘来。寻着乐声,记者来到道教音乐传承人冯英占家中。走进院子,只见几名身着深蓝色道袍的青年学员,正在两位老艺人的指导下,分别持着管子、唢呐等乐器,吹奏着道教音乐的传统曲目。
  140多年的艺术传承
“定州历史上,曾经有过4个特别有影响力的道乐班。而如今,仅存花张蒙村这一个了。2012年,我们的道教音乐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12月,又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花张蒙道教音乐的第二十二代传承人,冯英占说起为之奋斗几十年的道教音乐时如数家珍。
“花张蒙道教音乐属于全真道乐乐派,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带着一丝骄傲,冯英占为记者介绍着花张蒙道教音乐的由来。
在清同治年间,位于定州市的城隍庙、天齐庙是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香火鼎盛。随着道教在我市的逐步发展,先后吸收了300多名道士、居士,并成立了花张蒙村、南车寄村、东关、西坂等八个道乐班,从事各种法事及民间演凑活动,清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其它道乐班相继失传,且大量曲目、经卷、乐器散失于民间,只有花张蒙道乐班传承至今。
“花张蒙道教音乐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少不了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努力与付出。”冯英占介绍说,花张蒙的古老乐谱虽然也有缺失,但大部分都较好地保存了下来。
  独具魅力的道教音乐
据介绍,道教音乐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宗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目前,我国其他地区也有道教音乐的传承,但花张蒙道教音乐为何能脱颖而出,被列为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冯英占的一席话,为记者解开了疑惑。花张蒙道教音乐包含声乐、器乐两部分,有独唱、合唱,独奏、合奏等多种表现形式。乐谱则一直沿用传统的“工尺谱”记谱,而这正是其珍贵所在。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是五线谱,‘工尺普’对大多数人而言,应该是听都没听说过。”原来,工尺谱是我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很广泛,在研究整理民族音乐遗产、向民间音乐学习方面,有着特殊意义。
“我们原来的谱本也已经散失了,现存的谱本为经乐班弟子所抄写的。”翻阅着装订简易的乐谱,冯英占感觉弥足珍贵,他说:“这还是我爷爷保留的手抄本,其中的14首主要乐目都保留了下来。”
  古老艺术重获生机
44岁的冯英占,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花张蒙道教音乐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目前,花张蒙道乐班有30多人,大多都是村里的农民,他们经常利用农闲时练习吹奏技艺。经过一代代传承人的执着与努力,花张蒙道教音乐不断创新,在保持古乐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演奏乐器由七八种增加到十几种,丰富了道教音乐的文化内涵。
“道乐班大多从事各种法事及民间演凑活动,应邀参加的农村白事,称为‘做道场’、‘做法事’,通常由十至三十个道士组成。‘做法事’活动一般持续一至三天。”冯英占说:“这几年,道乐班参加农村红白事活动明显减少。乐手们挣钱少,迫于生计,一些人转行或外出打工,能经常参加活动的人也只剩21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77岁。”
“学习道教音乐极为枯燥,青少年学员的积极性不高,后备力量严重短缺。”面对这一问题,冯英占只要一有空闲便琢磨解决的办法。“为把道教音乐传承下去,我们多次找青年人做工作,鼓励他们学习道教音乐,对表演进步快的学员,还进行表彰鼓励。”
谈到今后的发展,冯英占目光坚定,他告诉记者:“我正在整理失传的乐谱,力争形成一套完整的经乐,并计划撰写《花张蒙道教音乐全传》一书,更好地传承道教音乐。今年,我们还计划成立一所正规的道教音乐培训学校,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道教音乐,让我们的古老艺术重新焕发生机。”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