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定州农业>>

到底怎么种粮才赚钱

时间:2015-11-16 09:23:05  来源:  作者:

 

图为市信联农机专业合作社院内,种粮大户王中见晾晒的玉米。通讯员王虎摄□本报记者张晓红
    农业是定州的一张王牌,而粮食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则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今年,我市秋粮再夺丰收。然而,在秋粮增产增收的同时,作为秋粮主要品种的玉米价格却出现大幅下跌。这样的情况下,种粮收益如何?还能赚到钱吗?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我市种植大户。
    降成本,“订单”农业优势凸显
    今年43岁的王中见,是我市长安路街道办事处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11月2日,记者来到长安路街道办事处韩家庄村,走进信联农机专业合作社院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台台精密的农业机械。这些机械有犁田的,有深松的,有粉碎的,还有喷药的。正在院中晾晒玉米的王中见告诉记者:“尽管眼下玉米收购价偏低,普通农户出现了卖粮难的问题,但我的玉米却不愁销路,因为我和中央储备粮定州直属库签定了合同,这些玉米早就有了‘婆家’。”
    早在2011年,王中见就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开始了粮食生产,并成立了信联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他流转的1700亩土地全部种植了粮食,并实行科学管理和机械化作业,今年他的玉米喜获丰收,亩产达1300斤。
    王中见为记者算了一笔账,道出了他的喜与忧:“土地租金半年500元,种子12元,化肥98元,犁地25元,浇水60元。再加上农药、人工15元,粉碎60元等,种植一亩玉米需要的成本平均在870元左右。”
    他一边整理玉米,一边继续说道:“今年每斤玉米市场价0.8元左右,按亩产1300斤计算,一亩地毛收入1040元,减去成本净赚170元。我因为有自己的农机具,仅此一项每亩地就多挣150元,1700亩土地,单玉米一季能多收2万多元。一年两季就能多收入5万元。”
    虽然粮食价格有些滑坡,但对于王中见来讲,却不算难题。他说:“一来我懂技术,能种出高产田;二来我用的都是农业机械,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所以,我的种田利润还是不错的。”
    谈及今后的打算,王中见说:“现在大家都讲健康,讲环保,讲安全。今后,我要调整种植结构,施用有机肥,种植无公害小麦,还要注册商标,进一步提高粮食品质。只有这样,价格才能卖得更高,赚钱才更有保障。”
    说到这里,这位种粮大户露出笑容。不过,在享受丰收喜悦的同时,他也有些忧虑。一忧农业融资难。他说,农业种植投入大,加上土地租金也需提前支付,这几年他多次想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可就是发愁资金问题。二忧水、电、路不配套。现在都是连片土地,需要大型机械作业,但是原来的变压器大多负担不起,再加上田间道路窄,一些大型机械不能一展身手,他急切希望有关部门解决这一问题。
    算算账,今年生意不好做
    种粮大户们都如王中见一般赚到钱了吗?其他人又遇到什么难题呢?
    11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东留春乡东留春村,在地头见到种粮大户马进明。当谈及今年粮食价格下滑时,这位憨厚的农民说:“感觉种粮越来越难赚钱了。”
    今年43岁的马进明,是一位拥有1570亩土地的家庭“农场主”。他坦言,种粮大户每亩收益不见得很高,靠的是广种薄利,利都在量上。他算了一笔细账:按一亩1200斤小麦、1200斤玉米算,减去土地流转费,再除去种子、农药、化肥等开支,今年秋季一亩地净收入也就100多元,夏季小麦还能多挣点。
    马进明说:“秋季赶上了风雨天气,我家很多玉米被刮倒,影响了收成。再加上玉米价格下滑,种粮真是难!”
    事实上,马进明是我市农民的一个缩影。面对日渐增高的成本和无法预估的自然风险,即便是马进明这样的种粮大户也依然感到危机四伏,必须“突围”。
    马进明说:“今后,我要在耕、种、收、管等环节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实施种肥同播、配方施肥等现代农业技术,进一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像马进明这样的种粮大户,又有什么困难呢?
“种粮想要收入高,就得有规模,可现在一亩地流转费要1000元,单靠种粮真是不太划算。”老马对不断攀升的土地流转费用很无奈。同时,他希望政府引入保险机制或信用担保等方式,减免流转土地押金,为他们减负。
    想办法,绿色农业增效益
    息冢镇沙流村种植大户刘江辉,流转承包了本村500亩土地。他告诉记者,一亩地一年所有成本在1850元左右。“每亩地按小麦、玉米各产1000斤计算,小麦售价每斤一块二左右,玉米如果还是七毛多,那今年保本都勉强。”刘江辉说,“由于价格太低,我家的玉米都积压着,不知道后市情况能否有些起色。但如果粮食价格一直低迷,我必须考虑退出土地流转了。”
    他还表示,如果国家层面对种粮大户、流转土地承包户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者国家对玉米也实行托市收购,这样大家种粮的积极性才不会受挫。
    既然种植粮食收益不大,为什么不调整结构,种植蔬菜、经济类作物呢?面对这个问题,刘江辉说:“种经济类作物咱是外行,只能小面积尝试一下,大面积种植真怕赔钱。眼下,最重要的是实施绿色增产技术,同时,还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降低生产成本,推进机械化作业,发展绿色农业。”面对粮食价格下跌,种粮大户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