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感受家乡变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学习的热情,我市把书法、绘画、剪纸、泥塑等民间艺术引进校园,努力打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本报记者张晓红程文昭
“看,这是我们画的‘开元寺塔’,漂亮吧?”指着墙上贴的图画,市实验小学一五年级的学生骄傲地说。在艺术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创作了大批家乡文化作品,并长期在校园展出,深受师生喜爱和好评。
实验小学校长王淑贤介绍,通过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剪纸等艺术形式,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让学生们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实验小学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仅是我市开展家乡文化进校园工作的一个缩影。为深入开展“中国梦.学子行”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弘扬优秀家乡文化,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载体,着力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我市日前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了家乡文化进校园活动。
家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家乡文化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利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还有利于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开展家乡文化进校园工作,让广大中小学生从小就接受到优秀家乡文化的洗礼,从了解家乡文化,发现家乡美好,到建设富饶家乡,树立建设家乡、服务祖国的坚强信念。
为全面做好家乡文化进校园工作,市教育局正在组织编写全市通用教材,使家乡文化进校园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家乡文化进校园工作有教材、进课堂、有活动,有基地、有实践。家乡文化课还要安排进课表,安排专业任课老师授课。同时,还要明确活动基地,让学生进军营、进厂矿、进社区、进农村,通过社会实践感受家乡的进步和社会发展。通过开展家乡文化进校园工作,进一步发挥好学校主阵地作用,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好师生主力军作用,让家乡文化进校园工作开花结果,加快家乡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创建步伐。
“‘家乡文化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得到激励,在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受到感染,在体验实践活动中得到启迪。”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我市将继续结合工作实际,突出地方特色,深入挖掘、提炼当地物质和非物质的家乡文化资源,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因势利导的原则,积极探索让历史文化瑰宝“活起来”的途径和方法。
目前,全市各中小学校采取多种形式,用家乡文化中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教育学生,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不断研究探索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新载体、新途径和新方法,让广大学生深刻体会中山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